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频道>青海>生活>

青海省3万多户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

时间:2011-10-12 13:49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青海省3万多户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 新华网西宁12月5日电(记者何伟)红色的屋顶在冬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一走近张家寨村,便望见村民王志道的新家。中午时分,王志道正和小孙子在宽敞的大厅里擦拭着新购的家具。这四间新房是在政府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

“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青海省3万多户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

新华网西宁12月5日电(记者何伟)红色的屋顶在冬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一走近张家寨村,便望见村民王志道的新家。中午时分,王志道正和小孙子在宽敞的大厅里擦拭着新购的家具。这四间新房是在政府困难群众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扶持下刚刚盖起来的。

张家寨村位于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一个多月前,王志道还住在已有80多年历史、早已成为危房的3间土坯房里。“房子椽梁上布满了虫眼,里面被蛀空了,都腐朽了。每年雨季,屋里常常漏得遍地是水,经常担心房子要垮下来。”王志道说。

今年4月份,王志道被纳入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象,政府给他发放补助资金3万元,再加上他自筹和社会帮扶的部分资金,4间砖混结构的新居9月底就完工了。

“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志道满心欢喜地说,“现在,我们农民种地不上税,看病有医保,娃娃们念书全免费,党和政府又帮我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这是我晚年最大的福气!”

和王志道一样,青海省农村牧区已经有1.5万多户、6.7万多名各族困难群众告别了危旧房,喜迁新居。今年年初,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被列为青海省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首。该工程计划用3年投资至少10亿元,解决8.8万户农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在全省广大牧区,惠及56万群众的另一项民生工程——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也启动实施。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赛吾河缓缓流淌着,藏族小山村——红旗村静静依偎在河畔。这里属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仅为-3℃,寒风凛冽,几乎夜夜飘雪。

过去,红旗村396户藏族牧民居住在帐篷、地窝子或草坯房中,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近日,记者来到赛吾河畔,看到的是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星星点点的定居点散落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走近定居点,整齐排列的浅黄色屋舍如黄色哈达掠过车窗。

据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闹布才仁介绍,今年,村子里10户贫困的藏族牧民被纳入青海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政府部门给每户补贴4万多元,建成平均60平方米的新居。目前,全村99%的牧民家庭过上了定居生活,近三成住进了封闭式的保暖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2岁的扎西格勒是红旗村藏族牧民,生活相对艰难,一家四口长期居住在帐篷中。不久前,他们喜迁新居,憨厚的扎西格勒说不出的高兴,连夸党的政策好。

据了解,青海省藏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人口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是除西藏之外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青海省于今年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近60亿元,使13.4万户、56万游牧民群众住上安全、节能、环保和实用的定居房屋。目前,这项工程已完成投资7.5亿多元,使1.5万多户游牧民群众过上了定居生活。

近年来,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坚持以“小财政”解决“大民生”,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医疗、教育、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从关系百姓冷暖、事关群众安危的问题入手,让各族群众分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青海始终坚持集中有限财力向民生问题和社会事业倾斜,财政投入从2002年的7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亿元。200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为282亿元,却把其中的70%用到了惠及各族群众的民生事业上。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探索“小财政”解决“大民生”的新路子,取得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不断推进,青海已经初步建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优抚安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青海省民政厅厅长更阳告诉记者,青海省民生事业上交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答卷。

中国评论网,青海最低生活标准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