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当有“上基层”的姿态

时间:2020-06-28 17:11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日常生活中,与人相遇会问候一句,“上哪去”。被问者也会回一句,“上了某某处去”。“上”就是“到”的意思,然“上”代表了一种追求和向上的心态,投射出一种谦卑、恭谨的品质。故此,“自降台阶”把要去的地方“高看”,把自己看低一点。有道是,“后退的弓射的更远”。
   
    日常生活中,与人相遇会问候一句,“上哪去”。被问者也会回一句,“上了某某处去”。“上”就是“到”的意思,然“上”代表了一种追求和向上的心态,投射出一种谦卑、恭谨的品质。故此,“自降台阶”把要去的地方“高看”,把自己看低一点。有道是,“后退的弓射的更远”。正因虚怀若谷、低调谦虚,方能有“上”的求取。
    同理,下基层开展工作同样也得有“上基层”的理念,把基层当做“求索之地”,把自身看淡一些,如此方能真正以群众为师、秉怀为民办事的宗旨信念。事实上,不乏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上级领导干部认为下基层是让基层“蓬荜生辉”,毫无“上”的概念和涵养,更谈不上尊重基层、尊重群众,甚至“下基层”成了“吓基层”,妄自尊大、耀武扬威、吆五喝六、前呼后拥,给基层添麻烦、造困扰,让基层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心生厌烦。
更有少数上级部门下基层只把压力、责任往下甩,让基层成为“接锅侠”和“接盘手”,如各种责任状如雪花,过多过滥的问责、督查等等,而不是秉怀“上”的理念,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甚至把下基层当做负担,生怕被百姓群众难缠事“缠着”、棘手事“刺手”,于是下基层看似人到身到,但心未到情未道,浮在上面、沉不下去,哪怕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也“如坐针毡”、按奈不住。
其实,把下基层当成“上基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作风品格。如焦裕禄雪夜访农户,自称是群众的儿子;再如,毛泽东同志多次教导党员干部要向群众学习,敢当“小学生”。足见,能不能把以“上基层”的姿态下基层,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有“民”、是否有“畏”。这里面蕴藏了党员干部如何摆正自己与群众关系的基本逻辑,背后深刻的价值指向正是党员干部的宗旨、理念、追求和党性。试问,热爱乡村、心系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党员干部,走基层、下村入户,焉能不会把到基层看作是“上”的攀登?
反过来看,那些动辄对基层吹眉瞪眼、用“鼻孔”看群众,把乡村看“矮”看“扁”的少数党员干部,岂不正是思想低矮、政治缺失、信念颓废的负面形象。所以说,下基层有“上基层”的姿态,要求党员干部拿出虔诚和担当,铭记初心和使命,懂得“你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方能真正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看到党员干部是“公仆”这个最大的真相,从而能够真心实意做到“扶一把老百姓”。
习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何为“人民至上”,就是把基层看“上”、把群众看“重”、把自己看“轻”。从下基层到“上基层”转变做起,淡化权利地位、汲取使命追求、重视宗旨情怀,为基层百姓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