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干部冒名顶替”:别让“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遗留”下去

时间:2020-06-16 17:32来源:评论网 作者:曹句文 点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还没有了结,山东聊城又爆出一起“冒名顶替上中专”事件。后者与前者如出一辙,都是当事人以为自己没有被学校录取,结果被人“拦截”冒充身份上学、工作,自己被蒙在鼓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还没有了结,山东聊城又爆出一起“冒名顶替上中专”事件。后者与前者如出一辙,都是当事人以为自己没有被学校录取,结果被人“拦截”冒充身份上学、工作,自己被蒙在鼓里。
   两个事件里的冒名顶替者有着共同的身份即为“干部”,巧合的是,一个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另一个为街道办事处的党委委员。两者被曝光后获得了同样的下场,一个被解聘、一个被“双开”,结果还算是令人舒适,只不过被顶替者如何弥补“缺失的人生”,恐怕不是物质上的补偿可以衡量的。
不能否认,在“包分配”的年代,“一考定终身”折射出录取通知书的“含金量”,往往上了中专、大学也就意味着人生有了“铁饭碗”的保障,尤其一份大学文凭更是给成功铺垫了很大一块基础。想必,这也是为何“冒名顶替者”接二连三出现的直接诱因。
退一步说,在那个信息壁垒较为严重的时代,招考制度裁量空间大、身份确认基本靠“看”,的确给了少数“偷奸耍滑”者钻空子的缝隙。恐怕,那些耍手段“偷天换日”者做梦也想不到现代科技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当年自认为“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秘密被推到聚光灯下审判。只能说,“莫做亏心事,终有来报日”。
回到话题本身,两名冒充者都在机关单位工作,拥有干部身份,尤其是后者还一度被提拔到党委委员的领导岗位。若不是顶替者主动找到当事人要求其家人配合组织调查,这样“秘密”是不是会被埋藏。想到此处不禁令人发问,前后不到一个月已经爆出两个“顶替事件”,那么类似“肆意篡改他人人生”的案例又还有多少呢?
更为重要的,相关组织部门对干部身份的审查、考核、把关究竟有没有认真去做?最令人想不通的是,按照2106年中组部修订《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要求,为强化选人用人把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提出了“凡提四必”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对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的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可见,相关地方部门对后者“顶替者”的档案身份根本没有尽到把关、审核的职责。
退一步想,两个案例都是在没有“私下协商达成一致”情况下被曝光,那么是不是存在“私下协商”等某种方式“弥合”的案例呢?
其实,不管哪一种,对干部身份和档案的审核、把关都麻痹不得、大意不得。相关地方领导者一定要有敢于得罪人的勇毅,对“冒名顶替”的蛛丝马迹进行“刨根问底”,将不忠诚、不老实、不干净、不明来路的干部坚决剔除干部队伍,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纯粹性先锋性。一方面还社会一个公道、公平,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维护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
不管怎样,“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永远成为问题“遗留”下来,对干部档案、身份、学历等信息审核一定要严之又严,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敢于亮剑、坚决说“不”、坚持“零容忍”。此外,社会各界各组织要加强信息互通,对所有不诚信、“奸诈者”进行围捕,还社会一个乾坤朗朗、阳光明媚。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