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基层干部的“二十字工作法”

时间:2019-07-16 11:28来源:评论网 作者:孙先森 点击:
工资上不去,任务下不来,家里顾不上,群众不理解……这就是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的常态,不少年轻基层干部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后,就自怨自艾、浑浑噩噩,当起了撞钟和尚。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基层工作也不例外,只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修炼好好基层工作的“二
       工资上不去,任务下不来,家里顾不上,群众不理解……这就是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的常态,不少年轻基层干部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后,就自怨自艾、浑浑噩噩,当起了撞钟和尚。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基层工作也不例外,只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修炼好好基层工作的“二十字工作法”,逐渐就能在应对基层工作时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心里装群众。我党的执政之基在于民、力量之源在于民,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可能早已成为一朵不起眼的浪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一个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必须随时随地将群众装在心里,把群众满不满意、群众同不同意、群众需不需要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群众才会跟你说“知心话”,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放向,工作才会获得动力。反之,如果干部不能把握自己“勤务员”的身份,失去了为民初心,很可能就会走上歧路,最终被钉在贪腐的耻辱柱上被人民所唾弃。因此,心里装着群众既是基层工作的“助推器”,也是干部的“保险箱”,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压舱石”。
    脑中有宏图。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不少刚到基层的干部就被各种简报、督查、文件、会议“绑架”了,又想着把所有事干好,一急躁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疲于奔命的同时又感觉什么事都没做好,在挫败的情绪中渐渐对工作失去了信心。这其实是对工作没有统筹规划,导致任务一多就懵、工作一杂就乱。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随时脑海中对整体工作有一副清晰的宏图,着眼全局仔细谋划具体工作,对年度常规性工作以及临时紧急性工作拎得清、分得开,知道轻重缓急,具有强烈的跟踪和“画句号”意识,并合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各负其责勇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这样才算是准确把住了基层工作的“脉”。
    手中有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基层工作的“船”和“桥”,如果方法不对,就算整天起早贪黑,可能也只是“空轮转”,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工作技巧要灵活,创新、大胆的开展工作,不能老是指望生搬硬套的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工作原则要坚持,养成严谨的规矩和法治意识,对于原则性问题说一不二,不讲感情、不徇私情;工作思考要深入,养成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凡事向深处想、从高处看、往远处谋,把问题掰碎、吃透,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脚下接地气。目前有一些年轻基层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直接进入基层的大们,由于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工作方式不当,闹了不少笑话,被群众称调侃为“三门”干部。“三门”干部“频踩雷”其中大部分原因与其工作不接地气有关,有的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周全考量群众利益,有的在与群众沟通时“卯不对榫”,甚至激化群众矛盾,这充分说明我们部分年轻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众。一直以来,习总书记就以“亲民”“接地气”的形象广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早上还在会见一国首脑的他,下午可能就在某个农户家里拉家常,从“庆丰包子铺”到“主席办公桌”,习总书记用自身的切实行动践行着党群众路线,也为广大基层干部作出了良好示范。所谓接地气,就是在切实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群众着力,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跟群众打交道,用切实有效的行动作出群众满意的实际,不搞“花架子”,不打“官腔”,少讲大道理,多一些热情,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把你当“知心人”,基层工作才能真正在群众的土壤里扎根,不断夯实我党的执政之基。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