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层以下发现的石制工具。 图片来源:《自然》在线版/萨卡特卡斯州自治大学 (记者张梦然)人类在美洲居住的最早时间一直有争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的考古研究发现,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了,这一发现与之前的推断并不吻合。最新的两项研究帮助阐明了一个长期以来的争议问题,意味着美洲的人类历史比之前认为的更悠久。
人类抵达美洲,标志着人类在地球上的一次主要扩散。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在约1.3万年前首次抵达美洲,并与克洛维斯文化(以其独特的石制工具著称)的形成有关。不过,人类迁徙到美洲的模式和具体时间一直众说纷纭。
此次,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州自治大学研究团队描述了墨西哥中部萨卡特卡斯洞穴的发掘成果,包括石制工具、植物化石和环境DNA。通过结合测年证据,他们的研究显示这个高海拔洞穴在3万年前至1.3万年前曾被人类占领。
在第二项研究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对北美洲和白令陆桥(历史上连接俄罗斯和美洲的区域)42处考古遗址的放射性碳和释光年代测定,来确定人类迁徙的模式。他们建立的一个统计模型揭示了前克洛维斯人群存在的强烈信号,至少可追溯至末次盛冰期(约2.6万至1.9万年前)和紧随其后的时期。
这两项研究认为,北美洲开始有少量人类居住的时期,比之前认为的早得多——可能在末次盛冰期之前。该研究结果与之前假设的一种情景并不完全吻合,即人类经由白令陆桥从亚洲首次进入北美洲,再一路南下,形成了克洛维斯文化。新的测年结果将这一时间提前至前克洛维斯时期,表明人类可能是沿着太平洋海岸首次进入美洲的。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运动竞技 | 新硬件时代 | 消防应急 | 雄安新区 | 粤港澳大湾区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欧洲频道 | 非洲频道 | 亚太聚焦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网络金融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聚焦海外 | 新疆建设兵团 | 民政工会 |
人类早期抵达北美洲的证据终于出现
时间:2020-09-25 16:41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张梦然 点击:
次
人类在美洲居住的最早时间一直有争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的考古研究发现,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了,这一发现与之前的推断并不吻合。最新的两项研究帮助阐明了一个长期以来的争议问题,意味着美洲的人类历史比之前认为的更悠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登陆火星须克服“黑色7分钟”
- 下一篇:河流植物是水文变化的“天然缓冲器”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河流植物是水文变化的“天然缓冲器”
通过将数学模型与现场数据相结合,该团队得出了三条结论:一是,植被生长和局部流速之...
- 人类早期抵达北美洲的证据终于出现
人类在美洲居住的最早时间一直有争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的考古研究发现,人类...
- 登陆火星须克服“黑色7分钟”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
- 上天出海 “鲲龙”展现深厚技术成色
与陆基飞机相比,AG600飞机具有“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用途的特殊性,其三次首飞有...
- 研究暗物质 “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升空
该卫星配备了自主研发的龙虾眼聚焦X射线探测器与高精度小型载荷平台,长期在轨工作期...
- 绕、落、巡 “天问”问天三合一
对宇宙的追问、对行星的探索,寄托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天问一号”三合一的奔火之...
- 河流植物是水文变化的“天然缓冲器”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