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兴企之道>

比亚迪刮骨疗伤为自主品牌敲响警钟

时间:2011-10-04 10:3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南方都市报9月5日报道 8月29日,一则“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大裁员,比例高达70%”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由于此次裁员人数众多,且牵涉面广,因此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轩然大波,备受争议。比亚迪随即回应,8月29日起公司确实启动了一轮员工调整计划,有员工因不服从调配而自

南方都市报9月5日报道

比亚迪刮骨疗伤为自主品牌敲响警钟

8月29日,一则“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大裁员,比例高达70%”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由于此次裁员人数众多,且牵涉面广,因此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轩然大波,备受争议。比亚迪随即回应,8月29日起公司确实启动了一轮员工调整计划,有员工因不服从调配而自动离职,但是不属于裁员。

从本质上说,此番调整全因比亚迪过去两年对增长速度预期过高,并以此不切实际的目标来组建团队,当实际增速与预期差距太大,调整变得不可避免。实际上,面对不断下滑的业绩,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一直在进行调整,先后经历了经销商退网事件、高管离职事件等。

而比亚迪每一步的调整,几乎都是对过往成功经验(即将在IT业大获成功的经验移植至汽车业)的自我否定;比亚迪汽车业务的重整,无异于一次“刮骨疗伤”。

但是,向来凤凰只有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方能实现“涅槃”;退无可退的比亚迪,正面临又一次生死考验:渡过这道难关方能获得永生,否则它将无法摆脱失败者的标签。

“袋鼠模式”功过论

比亚迪由电池制造起家,2003年进军汽车业前,它已是全球最大的手机锂电池制造商和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王传福带着无数荣誉杀入汽车业,起初却并不被看好。但是,王传福仍然不顾众人反对,不理基金洗仓反对,坚决进军汽车业。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入主汽车业。

王传福解释企业国内排名,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充电业务上升空间不大,比亚迪要发展必须进入新的行业;尽管汽车业门槛高,但由于玩家少,因此他相信成功概率高于电池业。

更重要的是,汽车与电池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组装行业,因此只要把电池成功经验移植到汽车业,同样可获得成功———这就是比亚迪后来自我总结的“袋鼠模式”: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

汽车作为比亚迪繁衍的新业务,王传福将其在IT电池领域获得的成功经验,如重视技术研发、“人+夹具”的制造方式、整合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即自造从生产线到车身、内饰甚至车漆所有环节)等,迅速移植至汽车业。

随着国内车市的高速成长,比亚迪将其IT制造经验与“分站上市”营销策略紧密结合,推动其销售规模不断以100%的速度疯狂增长,自此步入快速成长通道。

但是中国评论网,回过头去看,比亚迪汽车业务初期的成功有很大偶然性,因为它几乎完全建立在F3这款产品的畅销之上;产品的畅销与低成本制造相得益彰,亦推动了公司业绩的飙升。

汽车与电池同为组装行业,但两者除生产方式接近外,其他任何方面并不存在共性:电池牵涉技术面较窄,但汽车作为现代工业集大成者国内企业排名,涉及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电池仅为配套产品,不需面对终端,而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不仅需销售产品,还要推广品牌、铺网、服务……两者本质上的不同不胜枚举。因此,在初期种种利好的掩盖下,也为比亚迪日后遭遇的困境埋下伏笔。

一味追求速度酿苦果

比亚迪对汽车这一行业产业特性的忽视,不仅体现在注重制造经验,也展现在它对增长速度的疯狂追求上。

IT业的技术升级向来是跳跃式的,每一次升级都将带来生产效率的翻番增长,单位成本快速下降;在此基础上,新技术的普及是以加速度进行的,100%甚至几倍的增长随处可见。

而汽车业集成了几乎所有工业门类,由此决定了其传统产业的特性:由于牵涉面太广,所以不可能跳跃式增长,生产效率不能快速翻番,成本亦无法快速下降;相反,新技术的推广比较缓慢,往往造成成本攀升国内五百强企业,加之汽车是大宗消费品,所以很难加速普及。

比亚迪进军汽车业之初,随着F3的成功,一直延续了IT业的翻番式增长:从最初的2.5万辆,但5万辆、10万辆、20万辆,一直到2009年的40万辆,比亚迪步入发展高潮。

对于这一惊人的增速,时任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的夏治冰曾骄傲地说:“我们在IT行业每年都是100%的增长,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增长速度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