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从豫南大地走出的农民精英,拥有万余名员工,个人资产近亿元。但是,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过去,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曾经像他一样的打工者,去帮助和他父母一样曾在农村吃苦受累的老人。 在河南,或者在他工作的深圳,张全收,深圳市全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名字为无数善良的人们所记起。记忆,是因为他那博大的善和爱。38岁的张全收,来自河南上蔡县朱里乡拐子杨村,高高的个头,红红的脸膛,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淳朴一笑:“我就是一爆玉米花出身的打工仔。” 16岁时,张全收开始了工作:爆玉米花、卖冰棍、烧砖、当炊事员蒸馍、当油漆工……当了一年油漆工,领工钱时工头却不见了身影;开了一家烩面馆,因一场大火而一无所有;搞过长途运输,一个月遭遇了3次交通事故……这一切都没能难住这个有雄心大志的小伙子。 1993年他来到深圳,借了25块钱只身闯天下。从开餐厅,到做汽车站“客运总代理”,这回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他有了一些资金,开始向实业进军,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 一天,来自信阳的3个打工妹找到他,说她们找工作时,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出“不招河南民工”的大牌子。他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一定要为老乡们办点实事儿。” 几经努力,2004年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成立,张全收任总经理。并向社会承诺,任何河南人,只要你已经年满18周岁,只要有劳动能力,到深圳找他,他就包吃包住,还免费给你提供岗位培训,最后,还给你安排工作。培训期间,不收你一分钱不说,每天还给你发20元的补助。 “我们找工作,有老哥去操心,我们待工了,有老哥包吃包住发工资。”来深圳打工的小王说起现在的生活,一百个放心,一百个舒心。 “我要保障老乡们吃好、住好、有工作、有收入。”当年受过的苦,张全收决心不让老乡们再受。 张全收的“全顺人力”开创了一套经营思路:将松散的劳务工组织起来,对其加以培训、组编,形成“劳工团队”。如果一个行业进入生产淡季,“全顺人力”立即将这些“团队”转移输送到生产旺季的行业中。他们用“团队作战”的方式去与用工企业“谈条件”,确保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几番尝试,公司的名声越来越响,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张全收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 有一年年底,深圳一工厂总经理外逃,几百名河南打工妹半年的工资没了着落。在这些打工妹哭成一团时,张全收拿出240万元支付了她们的工资,并将她们安置到另一家企业上班。 “工厂的总经理跑了,怕什么,你们的工资我来开!”张全收对这几百名河南农民工大声说。 张全收总有操不完的心,因为他总是希望尽己之力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河南打工者。 一个女孩来公司没到一个星期便发了老毛病:骨髓炎。张全收不仅拿出5000元给她看病,还免费派车送她到驻马店当地医院。商丘的打工妹倩倩晒衣服时摔伤了脊椎,张全收为她治病花了7万元;曹岩岩睡觉时从上铺跌落骨折,张全收又掏出2万…… 员工们中还流传着许多他“见难就帮”的故事。去年6月,一个陌生的中年妇女向张全收哭诉:“我的儿子得了肺癌,眼看就要死在医院了,听说您是好人,救救他吧。”张全收了解情况后交给大婶8000元钱,并说:“有困难,再找我。” 近年来,张全收的这种做法被经济学界称为“张全收模式”他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天新闻人物”、“2006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可谓是“鲜花簇英雄”;他公司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幅锦旗,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尊尊奖杯,堪称“荣誉等身高”;他是报纸、电视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实乃“声名播四方”…… 现实中的张全收,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和创业时的激情。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张全收的办公室,我们从内心深处为之触动,这个朴实而真诚的河南人,这个身处异地、心系乡里的英雄,不正是我们河南人的缩影和升华吗?正像张全收曾带领近万名员工面对记者镜头高呼“河南人,好样的”那样,我们也由衷地祝愿所有像张全收有志气、有胆识、有理想的河南人越活越精彩,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运动竞技 | 新硬件时代 | 消防应急 | 雄安新区 | 粤港澳大湾区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欧洲频道 | 非洲频道 | 亚太聚焦 | 两会频道 | 澳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美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晚霞溢彩 | 人社保障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网络金融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聚焦海外 | 新疆建设兵团 | 民政工会 |
一个成功者的老乡情
时间:2008-12-18 14:06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钟承华 温丛杨 点击:
次
他是一个从豫南大地走出的农民精英,拥有万余名员工,个人资产近亿元。但是,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过去,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曾经像他一样的打工者,去帮助和他父母一样曾在农村吃苦受累的老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领导干部要打对“耳光”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