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外交>驻外报道>

打破惯性思维的窠臼才能真正为民服务

时间:2019-01-23 13:11来源:评论网 作者:普黎娅 点击:
以旧观念旧模式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前行的脚步必然会受到阻滞。能否打破格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关键就看能不能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旧观念旧模式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前行的脚步必然会受到阻滞。能否打破格式化、套路化的惯性思维,关键就看能不能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201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多数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会因为日常生活阅历的积累形成惯性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定式思维,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很多人就理所当然的用惯性思维去判断和处理问题。其实,人都有惯性思维,喜欢用熟悉的方式去思考,善于用常用的处事方式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也就形成了惯性思维。寻常百姓如此,党员干部也难逃窠臼,但是党员干部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践行者,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力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事物和化解处理很多急难险重的矛盾和困难时,如果一直遵循过去固有的思维模式,没有打破惯性思维的习惯,势必落入惯性思维的窠臼,必然裹足不前,如此一来谈何实事求是?谈何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被固有的习惯、环境以及自身阅历和知识的限制,无法全面认识政策制定的初衷,无法原汁原味地宣传政策,导致无法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切,追根溯源都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因为惯性思维导致我们思维固化、知识老化、行为僵化。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才能确确实实的解决日常问题,才能实实际际为老百姓办事。如果一味的凭经验办事,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没有足够多地试炼,怎能总结出宝贵经验,没有发散的思维,怎么可能有振翅飞跃的创新?就像小马过河,河水是深是浅,只有自己试了才知道。尽可能多尝试,多打破固有思维,多实践,在教训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巩固提升,千万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能停滞不前,人只有打破定式思维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解决难题。三国时代的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打破固有思维处理难题很好的例子,而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则告诉了我们一个墨守成规的反面教材。
     故此,作为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责任轻重,不论身居何职,都务必要树立一种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的勇气和意识,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去处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大务小事。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门亲事,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谭父死后,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从前,乐进士便想赖婚。一天,谭振兆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给你选择,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吧。不过,两个阄你只可以选择一个。”谭振兆心知: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于是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说自己选择的是就是指吞下的那个阄,谭振兆指着另一个阄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离开,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并化解,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谭振兆利用逆向思维巧妙化解岳父赖婚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不能打破定向思维的束缚,一旦我们落入定向思维的窠臼,不仅无法解决眼前的事物和矛盾,甚至贻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小则害人害己,大则误国误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更要在前人的故事里汲取养分,为我所用,不断的涤荡自己的思维,不断打破自己固有思维,不断的超越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也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