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当走出“他人效应”

时间:2020-09-07 14:42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微信朋友圈里,常见不少网友爱抱怨和责任他人,老把自己打造成完美主义者,站在某种无可挑剔的座位上去指摘他人,将人际相处、工作合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他人。这种“他人效应”,往往能赢得部分人的盖楼点赞,并表示存在某种同样遭遇和经历的认同,将一切责任和
       微信朋友圈里,常见不少网友爱抱怨和责任他人,老把自己打造成完美主义者,站在某种无可挑剔的座位上去指摘他人,将人际相处、工作合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他人。这种“他人效应”,往往能赢得部分人的盖楼点赞,并表示存在某种同样遭遇和经历的认同,将一切责任和问题指向某个“他人”。说实话,“他人效应”是经不起辩驳和推敲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过错都是他人的,那么谁又在扮演者“他人的角色”呢?
     古人常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是教育世人能够懂得从“己”出发寻找问题的症状,方能做到立人先立己、正人先正己。否则,一味抛开自己这个中心点,去分析、查找、研判事物和社会,那么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与人交往、立世处事、参与工作、合力攻坚,每一件事都是在相互关联中与他人深度融合,何况在这个不可能独善其身、自成孤岛的社会,谁能够真正懂得自身的优缺,善于发现他人的长短,取长补短、激浊扬清、去伪存精,才能真正的不断成长成才,向一个“完美主义者”靠拢。否则,只会在“自我中心”的圈层里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可一世,很难沉淀成页轮的深厚底蕴。
    人与人合作关系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谁能够以宽容、融洽、仁厚、纯粹去接纳他人,赢得自己的前提才方能赢得他人。我们常说,好看的模样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为何,我们愿意寻找灵魂共鸣的人、趣味相投的人,道理正在于舒服的人际关系和贴心的工作交往等,才是符合人性真情善意的打开模式。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想摘到一朵与自身灵魂同频,又不能忍受其长上荆棘。那么,只会在挑剔中埋怨而沮丧,改变了对原先所有的“好”的看法,转瞬间变成了“一坏毁所有”的“不好”。所见,“他人效应”更多还是“人性洁癖”的衍生物,包容心与宽怀度的挤兑与缩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有的陌生与距离、隔阂与误会,都是从不理解、不熟悉开始的。我们为何会埋怨他人的“不理解”,一样是从我们自身“不理解”他人开始的。或者说,压根就没有打算去尝试和深入理解过他人。反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与原则,总在掣肘走出的处世信条,以致画地为牢而想当然。潇洒、豁达、乐观、健康的心理,不能有紧固的闭环、封尘的土壤和萎靡的种子,尝试打开沟通的大门,在接纳和理解他人过程中学会了解和判断自己,这是相互循环的过程,更是真正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为人处世是一本厚厚的书,没有思想上的对话、精神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践行,实在很难悟透一本书的哲思。当然,不期许于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找到一个诤友,携手到某个情比金坚的程度。但是,起码为了自身的更好成长,更完整去理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逻辑,尤其是我与他人的相处之道,都得走出“他人效应”,多从自身去反思明理、少倒推他人之失。不然,我们必定会在某个执拗框定和先入为主的篇章里迷路,无法通往生活哲学的深邃里。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