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传媒>传媒人物>

脱贫“痕迹管理”切勿“葫芦依样”

时间:2018-11-09 11:50来源:评论网 作者:宋富 点击:
脱贫攻坚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工作。今年,四川计划摘帽30个贫困县,有摘帽任务的贫困县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正紧锣密鼓的做好迎检工作。
        脱贫攻坚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工作。今年,四川计划摘帽30个贫困县,有摘帽任务的贫困县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正紧锣密鼓的做好迎检工作。
“检查”顾名思义就是“检验与查阅”,既要实地走访检验工作开展情况,也要集中查阅文档资料印证工作真实性。因此,基层在迎检过程中,工作开展无法“临时抱佛脚”,唯有在“痕迹管理”方面做文章。然而一些地方,为了顺利通过检查,不仅“随心所欲”增加内容,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还“葫芦依样”随时借鉴已摘帽地区“先进经验”,脱贫资料要求“五花八门”,资料专卷“忽多忽少”,给基层及驻村工作队造成巨大的负担。
     “痕迹管理贵在平时,切勿补漏订讹“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工作做在“平时”,何来检查“手忙脚乱”。“留痕”是一种工作意识,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工作方式,项目实施需要“留痕”作为依据,干部任免需要“留痕”可查,“痕迹管理”已成为各行各业检验工作、考核干部职工的“流行手段”。人的记忆有时效性,一旦时间过去太久,难免对某些事情记忆模糊,如果没有养成将“痕迹管理”做在平时的习惯,遇到检查时不仅记不清所做之“事”,找不到所需之“图”,想不起参与之“人”,“临时抱佛脚”也会让你“疲于奔命”。因此,基层干部以及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要转变思想、端正态度,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生硬“留痕”,要把“留痕”作为自己工作展示的途径,把“留痕”作为自己驻村工作的“纪念”,把“痕迹管理”做在平时,养成一种习惯,又何惧各种检查。
     “痕迹管理重在真实,切勿葫芦依样文档资料写得好不好,体现文字功底的差别,规范与否,体现工作能力和态度的差别。然而“痕迹管理”既要规范也要语句畅通、逻辑正确,但更关键是在于其真实性。基层是个针,上面千条线,落实在基层,落实靠基层。脱贫验收关键重实际,“痕迹管理”只是其中一项内容而已,然而,在脱贫攻坚一线,有些地方为了在验收检查中展示特色,在“痕迹管理”上大花功夫,大范围搞无谓的“创新”,造成有些基层浪费人力财力“挖空心思”弄虚作假,还有些地方参观学习已验收地区先进经验后,就瞬间否定自己做法,大肆推动本地“葫芦依样”,造成基层和驻村工作队找不到标准、摸不清方向,苦不堪言。验收人员如果能在“痕迹管理”检查方面少些“凿四方眼儿”,基层在“痕迹管理”方面做到真实、规范,少些“花花肠子”,多些贴近实际,腾出浪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多为贫困地区百姓做点实事,群众满意度才会“只增无减”。
     “痕迹管理亟待减负,切勿痕迹主义“痕迹”固然重要,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一旦失衡,就会沦为“痕迹主义”。目前,从党中央已经要求在“痕迹管理”上为基层“减负”,明确各级不能随意叫村一级报送各类报表,检查验收不能一味的只差资料,但是,在基层真实实现“减负”谈何容易。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嘴上说的好不如做得好,上级要求基层“减负”,更应从自身做起,只有从检查方面“减负”,在减少各类检查验收的同时,改进检查方式方法,多站在基层角度想问题,在制定验收标准时要结合各地实际,在抽调验收人员时要注意从基层、从有脱贫驻村攻坚经历、从脱贫攻坚一线抽调人员,因为这些才最熟悉基层、最熟悉脱贫攻坚工作,也最懂贫困地区以及驻村人员的不易,只有制定灵活的验收标准,让“专业”的人来验收,基层才不会为了满足“非专业”人员的“挑剔”,而“费心费力”地把“痕迹管理”做的精彩,才能让基层“痕迹管理”真正实现“减负”。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