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传媒>传媒人物>

莫将舆论监督“拒之门外”

时间:2018-11-09 12:06来源:评论网 作者:勇军 点击:
进入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领导干部理应深化认识,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监督的底气和勇气,把监督视为咬耳扯袖,看作深层爱护和善意警示,习惯在监督的“聚光灯”下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转,纠正群众身边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
      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方面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巡视监督常态化等制度性建设不断推进,一方面是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权力的监督约束越发严格,各级领导干部也越发自觉接受监督。然而,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管党治吏制度设计的日益完善,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已成为权力运行不可回避的义务。然而,有的领导干部未能转变观念,把舆论监督视为故意“挑刺儿”“找茬儿”,面对媒体质疑不发声,看到群众来访绕道走,能瞒就瞒,能蒙就蒙,处处回避令监督无计可施。这种“软拒绝”行为,非但不能将监督拒之门外,反而会进一步激发公众的深究愿望,效果适得其反。
    领导干部刻意回避舆论监督,变相抵触行为,是一种“通病”,现象背后主要还是讳病忌医“怕”字心态作怪。一是怕监督“小题大做”,紧紧抓住自己的“小问题”不放,进行寻根究底,损害了官员的“完美形象”;二是怕监督太过较真,不讲人情、不顾及个人的脸面,令干部在接受监督过程中,变得非常难堪被动。为此,一些领导干部视之为“洪水猛兽”, 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唯恐躲闪不及,在舆论监督下红脸出丑。
殊不知,正常的舆论监督,能让领导干部听到更多民声民愿,知道基层的所需所求,也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把短板补上去,弱项强起来,漏洞堵完整,使服务于民的工作更接地气,效果更加满意。相比之下,一些单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彼此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互包庇纵容缺点,任问题蔓延恶化,舆论监督则是“苦口的良药”,虽逆耳却是忠言善语,对干部有益无害,能督促作风的改进、执政水平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领导干部理应深化认识,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监督的底气和勇气,把监督视为咬耳扯袖,看作深层爱护和善意警示,习惯在监督的“聚光灯”下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转,纠正群众身边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之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