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过去十年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但是这并不等于简单的线性递推,中国就可以顺利完成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转变。
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为全球第二,共有53家,仅次于美国的105家。中国占到了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26%,而美国占了51%。在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商、金融科技和技术硬件领域,而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则主要分布于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医疗保健行业。我们更深入的分析显示出美国50%的独角兽企业是受技术创新推动,而中国的独角兽企业80%是依赖于业务模式的创新,或者说是得益于巨大而又高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通过互联网的帮助与其它传统行业进行整合。我们认为中国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会面临如下几方面的挑战:
首先,我们的研发资源投入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全球和中国的发展潮流,当务之急的是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投入结构以确保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2015年,中国56%的研发是投入在所谓的旧经济领域里,而我们的专利授权也有62%是属于旧经济。如果说这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惯性的延续,那么我们的科研理应已经踏上向新经济转型的征程,但是2016年我们的科研论文还是有46%与旧经济相关的。这个数字实在不得不令人忧心,因为科学研究决定了国家十年后的科技竞争力。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在“旧”经济上的研发投入占其2015全国研发投入的不足5%,IT行业占其总投入的50%,医药行业占25%。从产出来看,IT行业的专利占美国2015年总授予专利的40%,医药行业占15%,而所谓的旧经济得到的专利只占8%;而在科研论文方面,医药/生物方面占论文总量近50%。
其次,中国缺乏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的野蛮生长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市场增速实在太快,制造商根本来不及也没有必要去精益求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反而快速向市场推出价格合适的产品更成为制胜的秘诀。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迅速上升,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我们为过去制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与世界领头羊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们的家电产品已经远销欧美,并占据全球近1/3的市场份额,虽然我们在家用空调方面实现了完全国产,但是我们高端空调(主要时写字楼的商业空调)的国产化率也仅有75%,而核心零配件依然依赖进口,因为国内现阶段还是无法制造出高精度 / 高质量的配件。在更高端的制造业领域,如汽车,核电,液压件,我们的差距便更大。高端液压件与最新一代的核电设施进口配件的比例还是高达70%-80%。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掌握其技术原理,而是缺乏一致性的制造工业和控制流程的匠人。现在工艺和流程已经逐渐成为我们下一步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对新一代制造业工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最后,我们也认为中国缺乏高屋建瓴的研发领袖/管理人才,而高级研发管理人正正是全球最为稀缺的人才。再次回顾一下我们过去十年取得的创新成绩,要么是集中在旧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已经放弃投入的建筑冶金行业;要么是集中在新兴行业,受益于国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我们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但是在高端制造业和医药行业,我们和国际领先水平还是相去甚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些产业上积累深厚并一直持续投入,加上产业链长、缺乏研发领军人物的因素,我们认为中国短期内难以超越其他发达国家。
众所周知,研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汽车是两万个配件集成的产品,而医药行业从早期寻找活性化合物到后期的临床试验可以轻易消耗五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团队的稳定,客观的分析,上下游的精诚合作和资源优化的痛苦决定,无一不是对研发中心主管的严重挑战。同时具备跨行业/跨学科知识与优秀领导才能的科研人才,可谓少之又少。中国在高科技行业的创新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突破,如LED,LCD,光伏产业,但在产业链较长的行业还是比较落后。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以前数十年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创新领导者的行列,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不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是时间的问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