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竞赛>

寒门子弟上北大发文感谢贫穷,这种故事只怕越来越少

时间:2018-07-30 10:42来源:腾讯网 作者:郭墨墨 点击:
继前几天的“工地拌砂浆小伙喜提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后,昨天又有一则新闻暖心刷屏:《寒门女孩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在打工,曾写下“感谢贫穷”》。

继前几天的“工地拌砂浆小伙喜提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后,昨天又有一则新闻暖心刷屏:《寒门女孩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在打工,曾写下“感谢贫穷”》。

寒门上北大的故事温暖人心,却不再具有普遍意义

新闻报道,河北女生王心仪,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着辅导员。

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两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在这篇主题为“感谢贫穷”的文章里,18岁的她写到: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字里行间流露不屈的少年心气,“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仍旧令人感慨。

不过,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没有代表性了。强大的农村少年,也许真的就只是个案而已,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寒门子弟进入顶级名校似乎已经非常困难了。

在工地男孩的新闻下面,北大教师、主持人@阿忆直接问道,“现在北大哪还有干体力活的农村娃?”

砂浆小伙崔庆涛砂浆小伙崔庆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北大等名校农村娃所占比例缘何越来越少》《广州日报》20131016)

可见,农村生源的比例下降,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2013年的数据,北京985高校中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

北京大学2013年首次公布了农村新生比例,在录取的3145名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为14.2%,这还是在2012年基础上提高1.7个百分点的数据。而在之前两年,北大的农村新生比例仅在10%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新华社的报道,2016年北京大学4000多名应届生中,录取农村学生700多人,为近年最多,算下来,比例也仅在17.5%。

综合近年媒体不同口径的统计看,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农村生源基本不超过20%。

近几年各重点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各种针对农村地区倾斜的招生专项计划。这些计划实际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对农村地区生源采取线下加分等录取政策。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学生录取比例仍然维持在和此前差不多的水准上,可以据此判断,农村学生完全靠实力考取名校,实际已经比以前更加困难。

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生源难进名校的现实

两个因素至关重要,第一是超级中学。极少数几个超级中学就足以瓜分掉一个省清华北大名额的绝大部分。

而这些超级中学本身的掐尖成长体系,环环相扣,将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学习条件的人排除掉了。

另一个因素是城乡差异。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一番话道出了实情。他坦言,“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熊轩昂熊轩昂

“知识的获取条件更能改变命运”可能更能表达熊轩昂的意思。

差距已经不止体现在城乡,在北京,不要说市区郊区,就是市区内不同片区高中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和本身升学率都有着天壤之别。

如今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上名校的路径是清晰的,一个人进入什么样的高中,大概率决定了他能进什么层次的名校。研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专家杨东平的结论之一就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而要进一所好高中,竞争从出生的一刻就开始了。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胜利越来越重要,它们和个人努力有关,经常更和户籍、学区房、辅导班等因素高度相关。它们反映了一个家庭六个钱包的原始积累水平,家庭上下几代人的决心和意志。

农村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这些竞争的机会。

苦难崇拜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多种途径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18岁的河北女生王心仪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她的“感谢贫穷”是了不起的精神力量,但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人们的共鸣有着社会苦难崇拜的心理根源。她的成功可能真的只有个案的意义。

如前所述,高考比拼已经非常实际,且路径清晰。

1999年扩招之后,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整体扩大,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极大地提高。2003年,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与城市学生持平,达到50%;2012年农村学生比例达到59.1%,而农村考生的比例大约为60%。

但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也意味着农村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寒门子弟入读名校的机会,是社会应该关注的事情。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各名校纷纷推出自己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如北大的“筑梦计划”,清华的“自强计划”,复旦的“腾飞计划”等等。这些计划目前看保证了一定的招录比例,但操作是否合理,改进的空间还有待研究。

李永乐老师李永乐老师

面对重点中学抽吸、把持教育资源问题,有的人基于社会责任感,做出了个人式的努力,值得人们关注。比如网上著名的北京市某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就录制了大量网络教学课程,将它们放在网上分享,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个人的力量,让学生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