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纪实>消费>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失去“本真”

时间:2018-10-09 10:03来源:评论网 作者:周露 点击:
美丽乡村建设也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发源地,不少村落具有无比悠长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具吸引力。若能将非遗文化、传统工艺、地方特产的制作辅以“市场化”的包装,并引进先进技术,让这些拥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走向市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近年来,通过目标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科技支撑、典型示范和宣传推介,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总体上形成政府重视、群众响应、社会支持的良好局面,在很多地方都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些地方在整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或者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突出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避免“去农村化”。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走一条守住乡村本来面貌、体现自然之美的发展之路。电影《十八洞村》中对于乡村生活的形象描述:“石头砌成的猪舍、屋内燃烧的灶火、围绕在井水边的洗衣池,还有那只不断出现的雄鸡“,既让中年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乡村气息,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又让缺乏农村生活历练的新生代观众看到了当下最真实的农村景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型,不大面积平整场地,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整治环境。要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尤其是乡村的一些古建筑,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凝重的文化,如我们熟知的北京四合院、西北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等,无一不彰显着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特色,是先人留下来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余秋雨在《废墟》中表达了其对历史遗迹的思考,值得我们每一位乡村建设者借鉴:“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的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不能让现代化的城市格局吞噬了农村应有的特质,不能让宽阔的水泥道路摧毁了阡陌交错、稻麦飘香的农田,不能让现代小洋楼湮灭了朴实的古院古居。每一个乡村建设者该敬畏乡村、敬畏哺育我们的一方水土,以负责任的态度建设美丽乡村,维护乡村的“自然”亮点,才能实现乡村更为持久的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也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发源地,不少村落具有无比悠长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具吸引力。若能将非遗文化、传统工艺、地方特产的制作辅以“市场化”的包装,并引进先进技术,让这些拥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走向市场,甚至走向国际,培育更多传承人群,让他们有事干、能受益,在劳作中感到充实,体现价值,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乡村旅游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带动群众走文化脱贫之路。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