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洋节” 不妨多些理性和包容

时间:2017-12-26 15:10来源:评论网 作者:饶子晗 点击: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和考虑,今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还需要过“洋节”,并为此展开了激励的争论。反对者中甚至有人提出了抵制西方节日的观点。剖析这类言论,除了过于片面和绝对之外,更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圣诞节来临之际,某校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抵制西方宗教节日”的通知,号召同学们发扬传统节日,不参与各类“洋节”庆祝活动。许多学生在看到这则通知后,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情绪。此则通知在发布次日被删除。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最早是一个宗教节日,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加,从最初的经济贸易到今天“一带一路”,中国在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接受着世界对中国的改变。然而,贸易的繁荣必定会带来文化的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类似于圣诞节的“洋节”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但是,来到中国的“洋节”似乎变了“味”。以圣诞节为例,中国的圣诞节除了增加了情人节的味道之外,更“奇葩”的是一些地方将圣诞节过成了“闹市狂欢夜”。每当圣诞节前后人们大量聚集,用喷雪尽情相互喷洒。 结果,喷雪的过度使用不仅让人群附近的城市基础设施“面目全非”,而且大量人群的聚集“狂欢”也导致了城市交通系统的“瘫痪”,更严重的是由于喷雪属于易燃物,加之大量人群的聚集,为城市的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此外,“洋节”在中国传播也并非“一帆风顺”。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一些西方国家妄图借助“洋节”及其背后蕴含的西方文化改变中国人的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对“洋节”的 “过热”提出质疑和担忧。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和考虑,今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是否还需要过“洋节”,并为此展开了激励的争论。反对者中甚至有人提出了抵制西方节日的观点。剖析这类言论,除了过于片面和绝对之外,更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其实,任何一个节日之所以产生和流传,究其根本是因为节日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寄托。或是对亲人的思念,或是对家乡的牵挂,总之节日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现。传统的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是如此,西方的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亦如此。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及其对亲人和家庭的深切感情,永远不会随着地域、民族、肤色而出现差异。
     其次,“洋节”能在中国流传并非偶然。一方面,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而任何一种文化总有优秀的可取之处,“洋节”也是如此。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能独树一帜,就是因为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以一种开放、包容、交流的姿态吸收着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可见,海纳百川,求同存异,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最后对待“洋节” 不妨多些理性和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 “包容”和“存异”可谓是贯彻整个中国文化始终,而由此衍生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是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准则。当前,高速运转的社会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极易让人迷失自我和方向,而回到家中和家人的团聚无疑是对人们心灵最好的治愈。因此,面对任何一个“洋节”,我们何不自信的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和“存异”去赋予它新的意义?其实无论“洋节”还是传统节日,我们不妨卸下包袱和压力,回到家中同父母和家人一起分享这快乐时光,让心灵放松的同时也把节日的真谛还原出来。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