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是青春“在树上”?

时间:2020-08-10 14:56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文无定法,武无第一。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可谓将这句话的真实意义诠释了一下。文章在网络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一个学生能在短促的时间完成一篇如此用典诸多、语句高端的文章,可见文章功底和知识积累;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故意穿衣戴帽、架桥构房,“为了显高端而故装
       文无定法,武无第一。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可谓将这句话的真实意义诠释了一下。文章在网络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一个学生能在短促的时间完成一篇如此用典诸多、语句高端的文章,可见文章功底和知识积累;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故意穿衣戴帽、架桥构房,“为了显高端而故装高深”,缺乏严密的逻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想去评价的冲动,毕竟这篇文章本身的确存在很多争议之处。
     先且不论,文章本身到底有多少文学水平或者公众认为的“文风”问题。第一眼看到这篇文章时,第一句话就有两个字不认识,陌生化略带欧式长句的表达更是震撼到人。不得不说,一个高中生能够有这样的写作手法,显然已经甩出了不少人“几条街”。再加上丰富的哲学知识积累,平时所关注、所阅览的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已然也是一种不错的兴趣爱好。作为一名中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往往处于青春蓬发与懵懂的迷离期,对一些事物和观点的书写,很难说不可能不略带青涩与迷崇式的特爱。就像文章多次用到海德格尔、金麦泰尔、尼采的名言名句,也热衷于用生僻词。这恰恰折射出其对社会认识和遣词造句的初衷与由来,是受到一些大师的客观影响,从其自身个人角度领悟与琢磨而来的这种“风格”,也反衬出其青春选择表达的自由性与张扬个性。
      看到这篇文章,不由得想起自己读高中时期,迷恋那种“散文式而无厘头”的表达句式,特别迷崇郭敬明、韩寒的那种忧郁与沉浸的文风,当然是个人参悟和理解的感触,并非属于当时学生时代共同的感念。加上青春年少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急切表达的热忱,无缘无故会写出一些“老师和同学表示看不懂的文章”来。所以说,以文品观人品,更要观“人象”,一个人的所处、年华、经历、思想、状态等等。
      当我们在讨论这篇《生活在树上》之时,我们已经被一名高中生营造的世界和想象的生活,至少是暂时集中陷入进来,进行一场有针对性的讨论。我想,这篇文章到这里已经成功了。一名高中生以其俏皮的个性、张扬的手笔、丰富的积累,加上笔走龙蛇、随心所写的青春特征,就引发了不同的猜想和议论,这是怎样的一种印鉴与场景,想必那位同学大概就是要让“他人有种惊愕”表情的结果吧。不然,一上考场就有种“炸”的感觉,说炫技也好、说故装也罢,一名青春的少年,在考场上以自身独立的文字和“创造性且怪怪”的风格,赢得了评卷专家组的关注与社会的广泛阅览。
当然,并非说这篇文章是文学定义上的成功,也并非说是价值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一名青春少年书写动机和萌动思想的“杰作”的成功。不敢随便去定性文章本身能否得“满分”,又或者是得“低分”,这要交给专业的高考作文评判专家去评论和核定。但是,想说的是,每一篇高考文章都是学生倾注的“武艺”和思想,是一个孩子的真诚与炽热,拿《生活在树上》来说,它有感触到我,引发我对我青春写作时的一些状态与记忆重启,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青涩又急切成熟、一文描述清楚“世界”的“野心”、一文掀起风浪而“洛阳纸贵”的“无脑胆大”。呵呵,青春就是这么无厘头而个性张扬,独属私人订制的秘密武器,“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也难关相关专家说,“不提倡其他同学模仿该文风”。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