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理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告别苦瘠 再启新程

时间:2021-12-03 16:22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王丽、向定杰 点击:
——中国最后九个脱贫县巩固振兴周年观察。

一年前,随着贵州紫云、纳雍、威宁、赫章、沿河、榕江、从江、晴隆、望谟等九个贫困县脱贫出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清零”,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作为全国最后一批脱贫县,它们曾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和“最短板”。告别苦瘠、再启新程,一年来,这些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干部群众“出列再入列”,一手扎扎实实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手风风火火加速度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在黔山秀水中描摹充满希望的新画卷。

 

 

 
 
0:00:00
/2:50
 
 
 
 
 
 
 
 

 

  筑根基:“四个不摘”紧密衔接不断档

  地跨雷公山、月亮山的榕江县,沟壑纵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0%以上。在县委1号会议室,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举行的调度电视电话会议,一年间已接近30次。

  “每月至少一个大调度,及时研判存在的问题。”榕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石仕玺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次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就改成了乡村振兴指挥部,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榕江县定威水族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我们发现脱贫不稳定户45户214人,边缘易致贫户39户177人,经过动态监测帮扶,已全部消除风险。”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长潘之泽很有信心。

  2020年5月20日,少数民族妇女在贵州省榕江县卧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千匠百艺扶贫车间就业。新华社发(王炳真摄)

  各地都像打脱贫攻坚战一样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去年开始,由政府出资为动态监测到的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脱贫户和低收入边缘户统一购买保险,用理赔金对“收入掉线”的农户进行救助。

  家住观风海镇七里半社区的赵兰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尿毒症常年要在医院做透析,三个孩子又在读职校和高中。脱贫后,赵兰却患肺囊肿住进医院,手术费5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后仍需自费支出1.9万元。因被纳入防返贫预警监测,政府帮她买的“防贫保”发挥作用,理赔1.92万元。

  位于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望谟县97%以上国土面积是山地。“在公司上班太阳晒不到、雨淋不到,多赚点钱以后生活才更好!”从大山搬进城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秀妹在一家做皮具手袋的扶贫车间务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田龙言说,当地做好产业、机制、政策等多方面衔接,确保脱贫人口不掉队。

  “扶上马送一程”,贵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依托“贵州乡村振兴云”开发防贫监测信息平台和“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截至10月底,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10.69万户42.32万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57万户41.89万人,占比98.92%。

  在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户在就业扶贫手工车间可以一边就业,一边带孩子(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兴产业:因地制宜拓展增收大市场

  山坳里薄雾笼罩,冬日的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依然一片产业兴旺的画面。来到朴德村一家注塑厂,机器轰鸣,一个个用来盛放食用菌的塑料筐在传送带上排队前行。“这条路真走对了!”工厂负责人龙钢说,去年仅县内就需要3400万个。

  99.09平方公里土地上居然没有一处超过50亩的平地,这样的地理条件一度让董地乡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得换个思路,不能钻牛角尖,产业不一定就是农业。”董地乡裕农合作社理事长刘吕一席话点醒了不少人,一产不行可以搞二产,整个毕节市还没有这一类制造企业,市场有空白就会有需求。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壮大产业,让群众实现多元增收是脱贫摘帽县的共同选择。

  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38岁的脱贫户梁林福是一片100亩食用菌基地的管理员。“山还是那片山,但林子值钱了!”这份工作不仅让梁林福每月有约3000元的劳务收入以及季度分红,还学到了种植技术。强化绿色导向,健全产业链,从江县提出到2025年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到80万亩。

  2020年3月6日,村民在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卡翁村黑木耳基地搬运采摘的黑木耳。新华社发(吴德军摄)

  除了传统产业,数字经济新业态延伸也创造了灵活就业机会。“送外卖第一个月就赚了8000多元!”28岁的晴隆县青山村脱贫户郑金鹏没想到,自己务工多年拿到的最高月收入,竟在家门口。

  去年,美团与晴隆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帮当地服务业商家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骑手招聘和培训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

  依托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贵州着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持续加大脱贫劳动力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实现“多元化”增收。

  强治理:移风易俗迎来乡村新气象

  “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大规模山区群众进城生活,如何做好安置点的社会治理面临考验。

  这是贵州省威宁县五里岗街道朝阳新城和阳光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在赫章县金银山街道,刚搬来时,个别群众大白天喝醉了倒头就睡在草坪上;有些住户为了省事,一铲子就把垃圾向窗外抛去;政府组织就业招聘,也没几个群众主动报名……

  为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当地探索“党建+积分”管理模式,围绕文明卫生、遵纪守法、家风家教、培训就业等进行积分“加减”和后续奖惩,显著提升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脱贫了,乡风文明要提升。今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切实规范办酒行为,同时排查农村建房、烟花爆竹燃放、高价彩礼、随礼攀比等增加农民负担情况。

  沿河县思渠镇将移风易俗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考核,指导28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婚事节办、丧事简办。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近日开展了一场“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大评比。走进村内巷道,家家户户门前修葺的木栅栏内有“小花坛”“小菜园”,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山水画卷正在脱贫山乡绘就。

  “我们通过评比常态化,让村民形成互学互比的氛围。”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印说,全村共对160户“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进行挂牌,对5起乱堆乱放、房前屋后脏乱差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对3户整治效果较差的农户进行曝光,文明逐渐成为村民行动的标尺。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脱贫之后,贵州又选派3.2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奔赴基层,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万多支,向着新生活新征程迈开脚步。

  贵州省威宁县村民在仙水窝光伏电站采摘红菜苔(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文字记者:王丽、向定杰

  视频记者:崔晓强、向定杰

  视频报道员:孔令相、左清、刘隐鑫、张洪权、陈晶晶、黄怡然、谢丽媛

  编辑:王薇、冷彦彦、栾若卉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